泡泡  

 

泡泡破掉1

 

「老師!沒有任何人.」上一秒開心衝進家門放書包請我在門外等待的你,下一秒卻大哭的衝了出來.

「有我在.」我蹲低了身子與他同高,請他慢慢的看著我.

待情緒平復後我們討論了解決可能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縱使他停止了哭泣,直到照顧的姐姐出現前,緊抓的手沒有放開過

「沒人告訴我他們要去哪」你靜靜地說著.

 

 我是一個畫畫老師,但與孩子交流的不僅僅只是畫畫技能,還有心理.

 

對於未預期而出現的事件,孩子時常產生投射作用或與舊經驗連結.

情緒反應也會在此時相對出現,身為成人的你我若沒接好這顆變化球,便會因此隨孩子的情緒起舞產生自身情緒的影響.

很多時候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本,反而造成更強烈的反效果.

 

例如:

1.成人恣意的情緒宣洩(利用音量或行為產生震懾效果)

2.孩子的情緒強化(持續強化哭鬧、尖叫甚至是肢體行為)

 

我們是否能在這個快速的社會裡,給他們多一點時間.給情緒多一點時間.

 

「我在生氣,沒有那麼快好.」這是一個6-7歲的孩子告訴我的.

當下我為他的表達感到開心而選擇靜靜等待,直到他再次觸碰我的手臂.小聲地述說他生氣的緣由.

你為什麼生氣?你為什麼不開心?你為什麼吵架?

親愛的大人你為什麼不能再等等?

 

泡泡破掉2

 

某日課堂間,小女生大叫某某某亂畫了我的畫紙,當我前去觀看時,小男孩開始說著不是我畫的.

我靜靜地坐在旁邊看著畫,小女生不斷的敘述過程,小男孩持續的辯解.

「這個紫色的筆現在在哪裡?」

「我手上,但是不是我畫的.」小男孩說

「妳有用那隻蠟筆嗎?」

「沒有啊!我還沒有等到.」

36色不重複蠟筆,每種顏色都只有一支,其實答案很明顯.

 

「如果不小心被蠟筆畫到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把他變什麼?」

「可以變成風阿!」小女孩拿走了畫紙,回到座位.

我看著小男孩請他到我身邊來.

 

「如果是不小心,我們就道歉一起想辦法.

 如果不是你畫的老師就完完全全相信你,

 但是只有說謊是不可以的」

 

「可是媽媽也常常說謊阿」

「但是我相信的是你,你想一想下課再告訴我答案就好了.」

 

下課時所有人都來給我抱抱然後到外面排隊準備回家.小男孩則排在最後一個

 

「我不小心的,是我畫的」他怯怯地說著

「謝謝你勇敢的告訴我」我緊緊的抱了抱他

「老師,妳會不愛我嗎?」走出門前他回頭問著我

「不會,我愛你的勇敢.」

 

他開心的笑了.

 

那個最習慣利用謊言達成目的或拖延時間的大人我們,

才是我課後最感到痛心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包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